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911章 要做千古一帝,当爱惜羽毛(1 / 2)

病房之内,君臣继续深入交流。

李瑛不解的问道:“朕如果没记错的话,老爱卿应该与颜真卿没有见过面吧,为何第一个举荐他?”

颜真卿在长安城的时候,张九龄被贬到荆州担任大都督府长史。

等张九龄前往灵州投奔李瑛的时候,颜真卿在蒙古高原担任蒙州刺史,后来又升任蒙古都护。

去年夏天,颜真卿调往陇右担任布政使,两个人一直素未谋面。

按理来说张九龄应该对颜真卿并不熟悉,可这位老宰相却第一个推荐了颜真卿。

“呵呵……事情是这样的。”

张九龄微笑着解开了李瑛心中的疑惑。

“自从前年,臣第一次看到颜真卿的奏折之时,就被他的字体吸引,叹为观止。

老臣在书法上也算略有造诣,但我看到颜真卿奏折的第一眼,就被深深吸引,继而折服。

臣观本朝褚遂良、欧阳询、虞世南等人的字体比起颜真卿来也要略逊一筹,假以百年,颜真卿的字体必成大家,直追钟王……”

李瑛不得不承认,姜是老的辣,张九龄眼光确实毒辣,不仅看人准而且看书法居然也这样准。

在千年以后,世人评选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家,除了“书圣”王羲之独领风骚之外,颜真卿基本上与王献之、钟繇、欧阳询竞争第二名,并且稍占优势,堪称中华书法第二人。

但张九龄仅仅因为颜真卿书法写得好,就举荐他担任宰相,这未免有点草率了吧?

只听张九龄继续说道:“自此之后,颜真卿的所有奏折,臣都一字一句的揣摩鉴赏,观字如观其人。

臣发现这颜真卿不仅字写的端正,人品也十分正直,字里行间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情怀,既有远大抱负,又有侠骨柔情。

颜真卿的奏折十分细心,大到战略,小到民生,俱都悉数过问,向朝廷禀报他的方案。

臣先后阅读颜真卿奏折十七副,对他的人品十分钦佩,刚过三旬的年龄,便有这般见识与担当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

颜真卿这十七副奏折共有八千一百六十四字,臣逐一核对,竟无一错字别字,亦没有一处涂改,足见颜真卿是个一丝不苟,专心致志之人。

这样的人品,老臣愿意拿来与诸葛武侯相比……”

听张九龄说到这里,李瑛这位大唐皇帝不由得肃然起敬。

颜真卿的认真固然让人敬佩,但张九龄为国择才,细心观察,把颜真卿的奏折逐字核对,牢记于心,这样的精神岂不也是一种尽职尽责?

张九龄继续道:“如果颜真卿只是字写得好,文章写得好,那也有名不副实,纸上谈兵的嫌疑。

但颜真卿在担任蒙古都护期间,出色的融合了突厥与汉人的关系,在草原上修建了一座坚固的蒙州城池,让多个民族相处融洽。

臣曾经派人前往蒙州暗访颜真卿的名声,得知无论是突厥人还是渤海人、亦或是高句丽人、契丹人,还是我们汉人,俱都对颜真卿交口称赞。

颜真卿能治国还能用兵,数次亲率各族骑兵出城迎战回纥人,数挫骨力裴罗犯境,可谓文武双全。

臣屡次修书试探颜真卿,在书信中故意刁难找茬,颜真卿都能耐心细致的一一做出辩解,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其性格硬中带软,细而有胆,不像其兄长颜杲卿那样刚而易折。

臣与颜真卿来往书信八封,虽未谋面,却已经将其视为忘年之交。

以老臣之见,裴宽可拜相五年左右,致仕后可将颜真卿调入中枢,加以重用,将来的成就定然会超越姚、宋,直追房、杜。”

“好啊,既然张相如此盛赞颜真卿,朕将来定然加以重用!”

李瑛高兴的答应了张九龄的举荐。

从前自己只知道颜真卿是个忠臣,是个能臣,但却没想到在张九龄这一代名相的眼中竟然如此高看颜真卿,那自己将来肯定要委以重任,让颜真卿英雄有用武之地。

“咳咳……”

在连续的长篇大论之后,张九龄忍不住剧烈的咳嗽起来,

李瑛急忙端起床榻上的瓷碗喂张九龄滋润下嗓子,又转身来到桌子前拿起水壶把碗倒满,重新端给张九龄,让他再来一碗。

张九龄泪水盈眶:“劳驾陛下,臣诚惶诚恐啊……”

“张卿不必如此,朕当年多亏了你的关照,区区举手之劳,何足道谢!”

李瑛举着碗等张九龄把水喝干净,继续追问道:“除了裴宽、颜真卿之外,张相眼中可还有宰相人选?”

张九龄想了想,继续道:“申王之子李岘为人豁达,人品端正,谦虚好学,才干卓越,将来可为宰相之才。”

“嗯嗯……朕记住了。”